2020年9月14日星期一

如何不觉间踏入同一条河流

周四傍晚,从客户那白色的一丝不苟的摄氏25度世界中,回归到羊城炙热潮湿的桑拿怀抱时,日渐西垂,却仍旧一丝风都没有,恍如隔世。已是饭点,地图上拥堵的红色,仿佛病毒般向整个城市蔓延加深。“不如找个地方吃饭,继续讨论下情况,顺便避过高峰”,众人对这个念头似乎心照不宣,于是本地的同伴翻出手机,不多时选了一个附近的位置,便出发。

广州太热了!

上次在这个城市盘桓数日,已是四、五年前的事。时方五月,却是雾气更深,广州已提前开启酷暑模式,在广研院先天不足,后天缺冷的数据中心外的过道里,一边流汗一边敲击键盘,这绝对算不上是美妙回忆。幸而“食在广州”,下班后徜徉河畔,忽而踏入美食的街角,也能收获不少欣喜。

吃吧!

当我还沉湎于记忆碎片时,车速已渐徐,停在了一幢约莫7层高的楼下。“大鸽饭到了,这里是’点评‘里附近评价最高的地方”,听着这耳熟的名字,那昏暗夜色中的大楼,棱角猛然无比分明起来。是的,时隔数年,回忆和现实此刻重叠在一起,我又踏上了这些台阶,再次乘坐局促的观光电梯,来到三楼。

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有云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“,说的是万物在不停运动变化,瞬息之间,此河之水已非彼河之流,这无疑充满哲学思辨的智慧。当我被鸽子焖饭的香味萦绕时,哲学早已被口舌之欲逼退到角落里,思辨围绕着吃法展开。但我明白,一切偶然而又必然,在不觉间已踏入了同一条河流。

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名言

这条河叫互联网,河上流淌着信息,河间的渡者叫做“XX点评”,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信息服务——一机在手,天下我有。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服务,那自是极好的,毕竟人类千载文明,信息不对称,知识不对等,造就了阶级,成就了王者,而互联网的出现,信息得以极其迅速的流转,地球从未如此像一个村庄,人类可以轻易一念天涯。可是,这若是一门生意呢?

互联网的诞生(迄今51岁,已知天命),是称得上纯粹的——为了解决美国军方多部门信息沟通不对等问题(当然,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真正解决,或许是由于沟通不对等本质上不是因为工具的缘故),当两台彼此相隔几十公里的计算机,透过ARPANET传递出第一个字符时,谁都未曾预料到这在未来意味着什么。

最右侧为互联网之父:拉里·罗伯茨

那个时代的传奇已经迟暮,甚至陆续逝去,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记录中,才能找寻那些昔日的传说。这些记录中,斯诺登的传记,无疑是尤为特别的一个。作为典型的80后宅男,他的经历正好与互联网的兴衰息息相关。斯诺登在80年代末(12岁)开始“触网”,在他眼中,互联网崛起是堪比宇宙大爆炸,或者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大事件。回顾过往,他将90年代的互联网定义为1.0时代——“无边界无限制”、“包容、和睦、没有剥削、自由选择的共同地带”、“每个人都戴着面具(匿名化,和真实世界有界限)”、“创造与合作,而不是商业和竞争”,这些特征以BBS(电子布告栏系统)为代表。

斯诺登-永恒记录

我有幸在互联网首波浪潮的尾巴上,感受过BBS最后的魅力。那是一个汇聚同好又能求同存异的空间,互帮互助分享交友的所在,某种意义上可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。访问的时候,通过一个黑框框(支持Telnet协议的Term终端)一水儿的键盘快捷操作,方块字儿在其间闪烁,仿佛在浩瀚宇宙中打捞星光。

批踢踢 BBS 八卦版进版画面

网络1.0时代的黄金时光,随着21世纪初电子商务泡沫的破灭,也逐渐走到了终点,这一切源于一家曾经以“不作恶”为理念的伟大公司——谷歌。甚至可以说,它是而今互联网业态的始作俑者。在谷歌之前,互联网也通过广告变现(至今也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),但和电视投放广告没有本质差别,只是渠道不同罢了。谷歌开创性的通过搜集个人隐私数据来促进其广告业务——比电视广告更精准,还能够千人千面,用行动教育了所有的互联网公司,个人数据正确的“打开”方式。种下恶魔的种子还没完,紧接着发表了数篇认为是大数据技术奠基石的论文,才有开源界活雷锋雅虎同学深耕开源大数据工具的后话,至此才算是将潘多拉的匣子彻底打开。这是“监视资本主义”的开端,也宣告网络2.0时代凶残到来。

在数据面前,你赤身裸体

当时不加密的通讯机制,让更多的网络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机构,能够一起享用用户数据的盛宴,美国利用网络技术优势,甚至干起了监视全球的勾当。斯诺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在自己理想主义,甚至可以说有些天真的世界观驱使下,毅然向美国政府“宣战”。距今已经过去了7年。

7年时间,人的细胞可以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,一个孩童可以从牙牙学语到娓娓动听,一个公司可以崛起而又倒下,大数据技术可以从初窥门径到登堂入室,但变化最大的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互联网公司。回过头来看,谷歌作为隐私利用的领路人,在技术上堪称“灯塔”般的存在,但若论商业头脑,只是一帮极客玩“过家家”而已。2.0时代的广告模式,甚至还可以接受,毕竟,“拿人手短吃人嘴短”,享受提供的免费服务,贡献点广告流量,从逻辑上也勉强说得过去,说不准还能推送几个合乎心意解决问题的广告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2.0时代的尾巴上,百度错失移动互联风口,将这种模式升级为极端版——敲骨吸髓、涸泽而渔、毫无底线的广告。这自然是不入流的手段,必不长久。

百毒

移动互联时代,手机扮演了贴身保姆的角色,App使用时长增加,数据搜集更丰富,新的玩法也出现了——内容即广告,或者美其名曰“推荐算法”,而这次的主角换成了脸书。鉴于一个长期不存在的网站,恐怕无法让人感受到这种模式的威力,那不妨以国内app为例。根据极光的统计,(有且只有)短视频类应用使用时长,连续5个季度呈增长趋势,而头部互联网公司的app中,头条系的渗透率和时长占比也恰好稳步提升。一句话简单来说,抖音的用户越来越多,而且每天刷得越来越久了。

极光数据:人均app每日时长类型

极光数据:互联网头部企业app使用时长占比变化

古诗有云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但面对抖音禁止出口的“大招“算法,我是万万不敢以身试毒的,但古语又云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”,说明旁观的方式,多少还能有些第一手心得。于是在地铁、公车上,我总听着音乐找机会睥睨四周,一边拨动着心里的计数器。果然是“抖音5分钟,人间30年”,无论男女胖瘦,都刷得停不下来,完全无视流量在燃烧,丝毫没有两足直立高等灵长类应有的尊严。

Time Killer

通过搜集的数据,冰冷的算法,能够洞悉人心,这无疑是科技的进步,互联网的丰碑,但倘若在资本的驱使下,瞄准人性的弱点,成为压榨用户时间(以获得更高估值,更多广告收入)的帮凶,那就不那么值得点赞了。没错,非直接交易类的互联网应用的玩法,大都是通过用户量、活跃度、时长等数据,得以驱动(各种方式)变现,但人类始终还保留有一丝选择权,而抖音类应用,“善意”的替人做了决定,投其所好,让有弱点的视觉动物深陷其中。长此以往会形成“信息茧房”(指人们习惯性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,从而将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“茧房”中的现象),将自己裹挟进单向信息的“牢笼”,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,这种方式带来的危害,是不言而喻的。远的不说,新冠疫情以来,美国不乏吃瓜中毒的群众,不顾医学家、科学家的忠告,只愿相信反智宣传和推特谣言,坠入了善于fake news的美媒体长期炮制的信息茧房中。

信息茧房

在不觉间踏入同一条河流,本是有几分浪漫几分欣喜的事,可以认为是缘分,是冥冥中的命运,但实际上,这仿佛一个“陷阱”巨兽,静默地潜伏着,只等你路过这附近,便张开巨口伸出獠牙,一口啃噬个干净。这世界或许都将数据化,“人类不过是数据宇宙中的一圈涟漪”,但这并不十分可怕,甚至还有着科学的浪漫,可怕的是这一切背后只是生意,你的抉择,不过是它处心积虑的诱导游戏,世间再无惊喜,阳光下再无新鲜。

0 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