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6日星期二

惊蛰

  元霄节后第二日,公历3月6日,惊蛰。

  说起来惭愧,在很久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二十四节气既然是指导农事的,那必然应该是以农历来计算的,而事实上的确是以农历来算,但结果却在阳历中日期较为固定,比如这惊蛰,便是每年的3月5日~6日。根本的原因,是阳历更符合地球公转轨道,也就是黄道的周期。

  第一次接触“惊蛰”可能是在小学时自然课上,这或许能算是一门科学启蒙的课程,从那时候开始理论便与实践联系起来,比如讲到蜻蜓,我必然会搞来生物活体进行实验;提到蝌蚪成长为青蛙,鱼缸里的鱼儿或许会缅怀起那些黑色的食物;比较幸运的是,在学到地球是球体的时候,我已经略为懂事。这些记忆应当是略有出入的,现在切实记得的关于这门课的东西,只剩下几首歌谣了。比如《二十四节气歌》,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其中的惊字就是指的惊蛰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“惊蛰”而不是“惊蜇”。惊蛰本意是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,而“蜇”是没有这个含义的。但也说不准,或许在将来会通用,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,错的人多了也就通了假。

  剽窃一段百度百科的解释吧。惊蜇,每年3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“惊蛰”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:“促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,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”实际上,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,大地回春,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,“惊而出走”的原因。

  我曾看过一个更有趣,也很合情理的解释。其间涉及的知识很多,凭印象简单写一下吧。那是一本关于龙文化的书中提到的,“蛰”字如果写作甲骨文金文,就会发现是“龙”字的变形(这一点是很复杂的,需要博大精深的古文字造诣),而龙,在书中被考证为鳄鱼。鳄鱼在冬季会蛰伏于巢穴中冬眠,到了每年春天,它们苏醒发出声音。上古时候的鳄鱼体形巨大声如雷鸣,古人不了解,便误以为是春雷阵阵,将地下的“蛰”惊醒了。似乎有点牵强,全是限于篇幅叙述不周之过。书中以字形入手,层层展开,要精妙得多。

  还有一个惊蛰吃梨的说法。惊蛰时分,季节更替,气候干燥,而梨滋阴润肺,是很适合这个时节吃的。反正,多吃点水果,是大有裨益的。

4 评论:

Unknown 说...

晚上去买梨吃..... = =b
好象吃南国梨阿 @@

Unknown 说...

不过为什么非得吃梨那.. = =
不吃梨会被醒了的昆虫们围住咬么...T_T

fal 说...

梨者,离也,吃梨可能是远离瘴气,远离害虫的意思。

Unknown 说...

没吃梨...结果这几天感冒了..呜呜呜...